随着长春航展拉开帷幕股融贷,一架外形像飞翼的蒙布无人机引起了极大关注。它被一块块帆布严密包裹,透露出神秘感;空军飞行员面对镜头时淡淡的一笑,更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。这一幕迅速点燃了国内军迷的热情,大家都在猜测它的真实身份与用途。
在展区,那台被遮盖的“粽子机”成了外媒和观察者的焦点。有人几次上前探查,但帆布下的真容仍被很好地掩藏着。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机体表面有过多次改动留下的铆钉痕迹,起落架还装有类似“防鼠桶”的保护装置——这些细节都显示出它已经在复杂环境中进行过不少试飞与改进。
央视的军事报道里股融贷,一段飞行员与观众的短对话把期待推向高潮。飞行员说了句“大家拭目以待吧”,这既是对现场观众的互动,也被许多人解读为有关新型隐身战略轰炸机——轰-20——即将露面的暗示,从而唤起了公众对这款飞机的强烈兴趣。
展开剩余73%回顾过去八年,关于轰-20的消息断断续续浮现。2016年9月,时任空军司令员马晓天首次公开提到中国在研发新一代远程轰炸机;此后官方一直保持低调,只偶有零星信息释放。到了2021年,一段空军招飞宣传片里,演员易烊千玺掀开幕布露出一架疑似飞翼布局的飞机,这一画面被一些人看作是“进入关键阶段”的信号。再到2024年全国两会,空军副司令员王伟在公开场合用“快了,你们等着”来回应外界关切,并表示技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瓶颈,科研力量足以解决挑战。
从技术层面看,长春展出的飞翼无人机并非孤例。多家顶尖研究机构长期投入飞翼气动布局和飞控系统的研究,已有至少几款超大型隐身飞翼无人机作为验证机出现。那些验证机经过多次改进,采用双发布局,显示出在气动、隐身与控制技术方面的显著进步,说明中国在飞翼领域已积累了较深厚的技术基础。
战略上,真正的大型隐身战略轰炸机对国家核威慑与远程打击能力至关重要。2025年9月3日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上,解放军首次公开展示了“陆海空三位一体”的完整战略核力量,空基部分由“惊雷-1”空射远程导弹代表。尽管惊雷-1能由轰-6N挂载并实现远程打击,但轰-6系列的设计出自上世纪,其平台潜力终究有限,难以满足更大载弹量、更远航程和更强隐身性能的需求。
外界普遍猜测,若轰-20采用隐形飞翼布局,它将具备更大的载弹量、更远的航程和更强的隐身能力。有传闻称其起飞重量可能远超现役一些机型,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。不过这些细节仍有不少未知,需要更多官方信息来证实。
最后,关于“有人还是无人”的话题也很有讨论价值。无人机技术进步迅速,但在复杂电磁干扰和高灵活性任务中,无人平台尚难完全替代有人飞机。美国在研制B-21的过程中也强调载人平台在某些任务中的不可替代性。对中国而言,第六代战机(文中称歼-36)若能在续航与载弹上得到大幅提升,部分远海任务或许可以由它承担;但要完全替代一台具备隐身、远程和大载弹能力的战略轰炸机,仍存在实力与任务匹配方面的差距。
总的来说,长春航展上的那架神秘飞翼无人机和近年披露的相关进展,显示出中国在飞翼与隐身技术上的持续推进,也让人们对轰-20等更大型、具战略意义的平台有了更多期待。未来是否会有更多官方披露,还需继续关注官方与可靠渠道的信息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东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